边境线上的“开学第一课”:“石头计划”带领云南中越边境少数民族学生喜迎中国九三阅兵典礼

2025.09.03

九月伊始,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“石头计划”携手首都大学生志愿者,在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桥头乡中心小学开启了一场特殊的“开学第一课”。这是该基金会第二次走进红河州开展教育帮扶活动。

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这场以“国防教育·科技启蒙·文化传承”为主题的支教活动,通过无人机课程、AI教师培训、双语普法教育和非遗文化传承等多元创新形式,为边境少数民族学生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开学体验。本次无人机等国防课程的开启,带着山区孩子一起喜迎九三阅兵典礼。

一、桥头乡中心小学:百年边境学校的现实困境

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桥头乡中心小学,坐落于中越边境线旁,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半寄宿制学校。这里的学生中,苗族、壮族、瑶族占比高,留守儿童达117人,住校生超过三分之二。由于家长长期外出务工、语言文化差异及经济条件限制,许多孩子对法律认知、自我保护意识和学习方向缺乏清晰理解。学校虽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红色地缘资源,却苦于缺乏创新教育理念与课程资源,继续将“边境特色”转化为育人优势。

二、“石头计划”的边境创新实践:五维赋能边疆教育

1.教育前置:为边疆定制“普法”“推普”教材

云南帮扶项目启动前,基金会教师与北京大学生志愿者组成教研组,与河口当地学校通过线上交流研讨,深入研究边境乡村学校的需求,提前编写完成《边境普通话推广读本》与《边疆少年普法教育手册》。两本暑期支教教材融合瑶族、壮族等少数民族语言习惯与生活场景,用插画、歌谣、情境对话等形式,将普通话知识和法律知识转化为孩子能懂、爱学的课程内容。教材在支教期间投入使用,获得当地学校和政府的高度认可

2.国防课程:无人机等科技课程中的“沉浸式国土教育”

本次基金会第一次引入无人机国防课程,通过专家线上课堂,大学生带领下的实训课堂相结合,带领学生开展无人机和航模的组装、编程、飞行,将科技实践与国防教育结合,让学生直观理解“国土”与“边界”的含义,科技与国防的融合。本次国防科技课程也响应了国家九三阅兵典礼活动,激发孩子们的家国情怀以及对“科技强国”的深入理解

3.非遗传承:搭建“桥文化”边疆非遗课程体系

基于当地少数民族织锦、扎染、刺等非遗资源,团队开发“非遗融合课”,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讲述民族故事、用手工再现传统工艺。课程成果——学生制作的织锦纹样、歌谣录音、边境风物绘画,成为后期展览的核心内容。

4.教师赋能:AI培训与设备捐赠助力边境教学可持续教学

针对当地边境地区教学设备不足、科技培训不足的现状,基金会专门为边境教师开设人工智能基础培训课程,涵盖AI原理、教学应用场景及简易编程实践。同时捐赠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化教学设备,并通过教师培训指导教师将新技术融入日常教学,为边疆教育留下"带不走的师资力量"。

5.社区联动:边贸集市里的“移动普法课堂”

基金会志愿者走进桥头乡等边贸互市,摆摊设点、发放普法手册,用双语为边境居民讲解婚姻法、劳动法、边境贸易法规等实用知识。活动将教育从校园延伸至社区,助力边疆治理与稳定。

6.基地建设:边疆教育生态的可持续尝试
本次项目的创新亮点,在于基金会与乡政府、学校合作搭建的边境“桥文化”展陈劳动基地”:

以“家国情怀和民族团结”为主题,展示学生创作的普法手抄书法、航模科技制作、非遗手工作品,成为校园文化新地标展厅也面向全社会开放,呈现支教帮扶成果,社区普法成果,推动文化互通与教育共识。“桥文化”教育基地建设不仅固化支教成果,更构建了“学校-家庭-社会”联动的教育生态,让短期帮扶产生长期回响。

三、开学第一课之后,边疆教育如何持续“发光”?
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 “石头计划”的这次实践,超越传统支教模式,通过课程定制、技术赋能、师资培训、社区联动和空间营造五维并举,为边境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“闭环样本”。开学第一课虽已结束,但劳动教育基地将持续运营,教材将纳入校本课程,无人机与非遗工坊也将由经过培训的本地教师接手延续。

正如校长所言:“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次性的感动,而是能让边疆孩子长久受益的体系。”而这堂发生在边境线上的开学第一课,正是这种体系化努力的生动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