巍山小学:古城教育中的坚守与渴望
巍山县庙街镇古城小学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,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农村半寄宿制学校。现有480名学生中,留守儿童比例较高,假期教育内容单一、资源匮乏成为学校面临的现实难题。学校希望依托外部力量,联合开展非遗传承、国防教育等特色课程,为古城孩子们打开“五育并举”创新教学之门。
走进:从“传统非遗”到“科技国防”,多维课程激活乡村课堂
2025年8月,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联合清华大学“清心童趣”实践支队,走进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庙街镇古城小学,开展了一场以“文化传承+科技启蒙+国防教育”为主线的创新支教活动。这不仅是一次物资捐赠,更是一场教学方法的深度共创。

课堂一:非遗课程“活”起来
基金会带来非遗教学材料包,志愿者与当地教师共同设计了“非遗工坊”系列课程。孩子们用竹条编织滇南风物,在陶片上刻画民族纹样,以剪纸重构白族神话,甚至将中草药知识融入自然教育中。课程强调“手脑并用”,在劳动中理解文化,在制作中习得美学。

课堂二:国防教育“动”起来
基金会针对学校地处边疆、国防教育需求突出的特点,课程设计了“科技+国防”融合模块。清华大学志愿者带领学生组装军事模型、用激光切割机制作国防主题拼图、通过机器狗了解国防科技。一节节沉浸式课程,让国防知识不再停留在课本,而是成为可触、可感、可操作的实践体验。


课堂三:体育与艺术“联”起来
“清心童趣”大学生支队带来乒乓球、篮球、足球等体育课程,强调肢体表达与团队协作。运动不仅是锻炼,更成为情绪释放和文化表达的载体,尤其为留守儿童提供了情感疏导的通道。

成果延伸:从“一堂课”到“一个展厅”,教育帮扶留下可持续足迹
本次支教的创新之处,不仅在于课程本身,更在于教学成果的可持续转化。基金会与学校共同利用课程中学生制作的剪纸、扎染团扇、国防模型、竹编作品等,共建了一座“学生之家”劳动教育展厅。展厅成为非遗文化与科技教育的立体展示平台,也是基金会帮扶成果的见证。
这一空间将不仅服务于学生作品陈列,未来更将作为巍山地区劳动创新教育的示范,向周边学校开放参观,真正实现“以点带面”的辐射效应。

展望:教育创新给予未来最深的诚意
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云南巍山古城小学帮扶,超越了当地以往传统的物资捐赠模式,通过课程共创、师资协同、空间赋能,为乡村教育注入了系统化的创新能量。巍山古城小学的孩子们在这个暑假,不仅收获了知识,更触摸到了文化的深度与科技的广度。而那座小小的展厅,仿佛一扇窗,让他们看见自己双手创造的价值,也看见远方更辽阔的世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