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“六一”前夕,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联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,在贵州省榕江县开展了支教帮扶活动。对接偏远山区教育需求,设计了"科技赋能"、"劳动实践“、”文化传承"、"体育创新"等特色课程,探索可持续的教育帮扶新路径。

针对山区学生接触科技机会少的现状,基金会“石头计划”团队设计了重在逻辑理解与工具实践的科技素养课程。人工智能应用课引导学生利用DeepSeek等大模型辅助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,有效弥合城乡数字鸿沟,提升偏远地区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能力。

为创新劳动教育形式,项目将美食文化传承融入实践。课程紧扣"从农田到餐桌"理念,系统讲解食物制作流程,融入珍惜粮食、健康饮食等教育内容。学生通过菜肴制作实践,深化了对食物来源的认知,培养了节俭美德和团队精神。

“石头计划”针对加宜小学体育设施有限、女生参与体育不足的问题,针对性策划了趣味体育运动会,设计了多项低门槛、趣味性强的团队项目,确保学生全员参与。基金会还向学校捐赠了多个急需的篮球架和体育用品,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。

城乡交流环节,支教团队还走进了古州一小和古州四小进行调研指导,还在榕江"村超"球场举行了与古州一小学生的足球友谊赛,增进了城乡教育融合。

此次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榕江支教项目,通过前期调研精准定位课程目标,系统性设计多个创新课程模块并配套资源投入,深度融入地方教育需求。项目以科学化、系统化的课程为核心,有力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下沉,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、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。
